title
stringclasses
718 values
description
stringclasses
718 values
image
imagewidth (px)
100
2.05k
仁義潭水庫
充滿綠意、景色宜人的仁義潭,位於番路鄉境內,天然不規則狀,長長的潭邊堤岸,湖面漫升起氤氳的霧氣籠罩著長堤,拉出一道深入圖畫的引道,主要是引八掌溪之水,佔地面積約3.66平方公里,是屬於一種離槽氏人工土石壩水庫。這裡供應著整個嘉義縣市的飲用水,也是民眾假日的最佳休閒去處。仁義潭畔建有涼亭,花木扶疏,視野遼闊,在此賞景休憩放風爭、觀賞夕陽晚霞極富詩情畫意。周邊並可遊覽古蹟「一品夫人墓」及環境幽美的「玉虛宮」,是民眾假日的最佳休閒去處。另外,潭畔還有一條規劃完善的堤防步道,可見許多散步及運動的遊客。仁義潭除了有新鮮的空氣之外,在夜晚,更可感受與自然星空交融的美感,波光搖曳,令人流連忘返。 仁義潭水庫位於嘉義縣番路鄉八掌溪上游,屬離槽水庫,總容量達2,782萬立方公尺,集水面積 3.66平方公里,壩頂長度1535公尺,寬度9公尺,有效蓄水量2,506萬立方公尺。年供水量為五千二百萬公噸。 它是嘉義市及嘉義縣民雄地區公共給水及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並具有調節蘭潭水庫貯水量的功能。 由於蘭潭水庫容量已不敷需求,因此台灣省政府於1979年度開始編列預算予以興建,該水庫於1987年8月完工正式蓄水,水源以引用八掌溪水,經沈澱池後再導入水庫,所以是離槽式的水庫,其取水口在台3線吳鳳橋下游約50公尺處,設竹山攔河堰,經過1.5公里之引水道導入仁義潭水庫,與蘭潭水庫串聯運用,以供應大嘉義地區的民生用水。
仁義潭水庫
充滿綠意、景色宜人的仁義潭,位於番路鄉境內,天然不規則狀,長長的潭邊堤岸,湖面漫升起氤氳的霧氣籠罩著長堤,拉出一道深入圖畫的引道,主要是引八掌溪之水,佔地面積約3.66平方公里,是屬於一種離槽氏人工土石壩水庫。這裡供應著整個嘉義縣市的飲用水,也是民眾假日的最佳休閒去處。仁義潭畔建有涼亭,花木扶疏,視野遼闊,在此賞景休憩放風爭、觀賞夕陽晚霞極富詩情畫意。周邊並可遊覽古蹟「一品夫人墓」及環境幽美的「玉虛宮」,是民眾假日的最佳休閒去處。另外,潭畔還有一條規劃完善的堤防步道,可見許多散步及運動的遊客。仁義潭除了有新鮮的空氣之外,在夜晚,更可感受與自然星空交融的美感,波光搖曳,令人流連忘返。 仁義潭水庫位於嘉義縣番路鄉八掌溪上游,屬離槽水庫,總容量達2,782萬立方公尺,集水面積 3.66平方公里,壩頂長度1535公尺,寬度9公尺,有效蓄水量2,506萬立方公尺。年供水量為五千二百萬公噸。 它是嘉義市及嘉義縣民雄地區公共給水及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並具有調節蘭潭水庫貯水量的功能。 由於蘭潭水庫容量已不敷需求,因此台灣省政府於1979年度開始編列預算予以興建,該水庫於1987年8月完工正式蓄水,水源以引用八掌溪水,經沈澱池後再導入水庫,所以是離槽式的水庫,其取水口在台3線吳鳳橋下游約50公尺處,設竹山攔河堰,經過1.5公里之引水道導入仁義潭水庫,與蘭潭水庫串聯運用,以供應大嘉義地區的民生用水。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布袋鎮(臺灣話:Pòo-tē-tìn)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近年來,因高跟鞋教堂及好美里彩繪村等觀光景點相繼落成,逐漸帶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嘉義縣政府亦有意推動布袋商港轉型成遊艇港。布袋商港亦提供台灣本島前往澎湖縣的定期船班(冬季停航)。 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21日,布袋開始出現霍亂病例,7月4日判定為該地船隻傳入,警方在當地唯一的道路路口以草繩作為封鎖線管制出入,7月18日發生警民衝突造成鄉民一死一傷,員警重傷,是為布袋事件,疫情到了7月25日才平息。:233,235,236 此外,布袋鎮曾是烏腳病主要流行地區之一。 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臺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臺南市北門區。 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 土壤以簪沙質壤土為主,含鹽份較高。小部份為黏土壤土,分布於貴舍裡的半月段、貴舍及樹林裡的樹林頭段。 八掌溪流經新塭南端入海,重要排水溝有溪墘大排水溝、考試潭大排水溝等,尚有中小排水溝甚多。 屬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型氣候,長年季風強,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間,其中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15度間。 因受季風影響,春夏吹西南風,秋冬吹西北、東北風,為一冬冷夏熱的地方,雨量也因為季風以及海洋氣候的導向,長年不穩定,年平均降水量900到1500公厘左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約85天,相對溼度75到90之間,濕度十分的大。 根據嘉義縣朴子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布袋鎮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5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復興里與考試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98人與265人。 布袋鎮公所是布袋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布袋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布袋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布袋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布袋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布袋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無形文化與民俗活動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夜間祈安遶境,於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三天舉行,民眾手持火燈跟著過溝眾神明的大輦神轎、乩童、神轎一同巡營遶境,驅逐鬼魅,保佑過溝地區民眾平平安安,且在民國100年被嘉義縣政府列入「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原立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十年(1884年)遷至省道旁現址重建。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廟方會邀請南鯤鯓代天府的舊三王(王爺信仰)、北港朝天宮中的糖甘媽(媽祖簡稱)、朴子配天宮的三媽到此,廟方各派出十多頂神轎下海迎接,即為所謂的「衝水路、迎客王」民俗活動。 產業資產 布袋鹽場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休止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曾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亦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六大鹽場之一。 古物
奮起湖風景區
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因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原產於四川峨嵋山,東傳至日本後,西元1924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兩樹根連結在一起,又稱挨子樹。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岩石形狀不一,有的像哈巴狗、有的像蜂巢,其中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床,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人稱仙足印。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岩壁平直,酷以墓碑。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牠們春夏來、秋冬去,把此當行宮。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此外,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筍、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建議您不妨品嚐。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畚箕湖(白話字:Pùn-ki ô͘),隸屬台灣 嘉義縣 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中台灣九份之稱。 臺灣話稱山坳地為「湖」,奮起湖中的「湖」即為此意,當地實際上沒有此湖。 奮起湖聚落海拔約1405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而舊稱畚箕湖。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公文及地圖裡,該聚落名稱均寫為糞箕湖。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完成的《臺灣堡圖》裡,糞箕湖聚落被畫入嘉義廳 嘉義東堡 大湖庄(街庄社鄉制)的管轄範圍內。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1月24日,嘉義廳嘉義東堡的大湖庄、公田庄各拆出一部分轄區,成立新的街庄「糞箕湖庄」,其範圍包括糞箕湖聚落及臨近的石槕、頂笨仔、柑仔宅、茄苳仔等聚落。 同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道設於本聚落的車站完成通車時,改用發音相近的奮起湖作為站名,其後逐漸變成聚落名稱;但行政區劃名稱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始終未曾改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廳制改設五州二廳,糞箕湖庄改制為糞箕湖大字,隸屬於臺南州 嘉義郡 竹崎庄(新制街庄)。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8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調查各縣市地名沿革時,原糞箕湖大字轄區已拆成中和村、光華村兩村,奮起湖聚落隸屬於中和村。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未開闢前,當地商家已於今中和派出所南側下方的原始老街(今名「下腳店仔」、「老老街」)聚集,略具街道雛形。依據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的調查報告,當時聚落規模已有10戶、63人。 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 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同時行車已近中午用餐,車員及乘客在此休息,造就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 位於火車站下方的現代「老街」,因為地勢比原始老街高,當地人便稱原始老街為「下腳店仔」,而此處為「頂頭店仔」。在台灣日治時期,林木資源豐富的奮起湖亦是木屐的製造重鎮,當時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阿里山公路建成後,由於鐵道的重要性下降,奮起湖亦一度沒落蕭條。近年來因週休二日及鐵道文化興起,奮起湖才再度成為旅遊熱點。其中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尤具特色。現時老街總長不到二百公尺,歷史超過一百年。
奮起湖風景區
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因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原產於四川峨嵋山,東傳至日本後,西元1924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兩樹根連結在一起,又稱挨子樹。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岩石形狀不一,有的像哈巴狗、有的像蜂巢,其中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床,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人稱仙足印。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岩壁平直,酷以墓碑。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牠們春夏來、秋冬去,把此當行宮。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此外,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筍、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建議您不妨品嚐。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畚箕湖(白話字:Pùn-ki ô͘),隸屬台灣 嘉義縣 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中台灣九份之稱。 臺灣話稱山坳地為「湖」,奮起湖中的「湖」即為此意,當地實際上沒有此湖。 奮起湖聚落海拔約1405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而舊稱畚箕湖。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公文及地圖裡,該聚落名稱均寫為糞箕湖。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完成的《臺灣堡圖》裡,糞箕湖聚落被畫入嘉義廳 嘉義東堡 大湖庄(街庄社鄉制)的管轄範圍內。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1月24日,嘉義廳嘉義東堡的大湖庄、公田庄各拆出一部分轄區,成立新的街庄「糞箕湖庄」,其範圍包括糞箕湖聚落及臨近的石槕、頂笨仔、柑仔宅、茄苳仔等聚落。 同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道設於本聚落的車站完成通車時,改用發音相近的奮起湖作為站名,其後逐漸變成聚落名稱;但行政區劃名稱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始終未曾改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廳制改設五州二廳,糞箕湖庄改制為糞箕湖大字,隸屬於臺南州 嘉義郡 竹崎庄(新制街庄)。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8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調查各縣市地名沿革時,原糞箕湖大字轄區已拆成中和村、光華村兩村,奮起湖聚落隸屬於中和村。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未開闢前,當地商家已於今中和派出所南側下方的原始老街(今名「下腳店仔」、「老老街」)聚集,略具街道雛形。依據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的調查報告,當時聚落規模已有10戶、63人。 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 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同時行車已近中午用餐,車員及乘客在此休息,造就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 位於火車站下方的現代「老街」,因為地勢比原始老街高,當地人便稱原始老街為「下腳店仔」,而此處為「頂頭店仔」。在台灣日治時期,林木資源豐富的奮起湖亦是木屐的製造重鎮,當時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阿里山公路建成後,由於鐵道的重要性下降,奮起湖亦一度沒落蕭條。近年來因週休二日及鐵道文化興起,奮起湖才再度成為旅遊熱點。其中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尤具特色。現時老街總長不到二百公尺,歷史超過一百年。
奮起湖風景區
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因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原產於四川峨嵋山,東傳至日本後,西元1924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兩樹根連結在一起,又稱挨子樹。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岩石形狀不一,有的像哈巴狗、有的像蜂巢,其中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床,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人稱仙足印。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岩壁平直,酷以墓碑。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牠們春夏來、秋冬去,把此當行宮。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此外,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筍、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建議您不妨品嚐。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畚箕湖(白話字:Pùn-ki ô͘),隸屬台灣 嘉義縣 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中台灣九份之稱。 臺灣話稱山坳地為「湖」,奮起湖中的「湖」即為此意,當地實際上沒有此湖。 奮起湖聚落海拔約1405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而舊稱畚箕湖。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公文及地圖裡,該聚落名稱均寫為糞箕湖。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完成的《臺灣堡圖》裡,糞箕湖聚落被畫入嘉義廳 嘉義東堡 大湖庄(街庄社鄉制)的管轄範圍內。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1月24日,嘉義廳嘉義東堡的大湖庄、公田庄各拆出一部分轄區,成立新的街庄「糞箕湖庄」,其範圍包括糞箕湖聚落及臨近的石槕、頂笨仔、柑仔宅、茄苳仔等聚落。 同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道設於本聚落的車站完成通車時,改用發音相近的奮起湖作為站名,其後逐漸變成聚落名稱;但行政區劃名稱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始終未曾改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廳制改設五州二廳,糞箕湖庄改制為糞箕湖大字,隸屬於臺南州 嘉義郡 竹崎庄(新制街庄)。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8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調查各縣市地名沿革時,原糞箕湖大字轄區已拆成中和村、光華村兩村,奮起湖聚落隸屬於中和村。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未開闢前,當地商家已於今中和派出所南側下方的原始老街(今名「下腳店仔」、「老老街」)聚集,略具街道雛形。依據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的調查報告,當時聚落規模已有10戶、63人。 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 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同時行車已近中午用餐,車員及乘客在此休息,造就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 位於火車站下方的現代「老街」,因為地勢比原始老街高,當地人便稱原始老街為「下腳店仔」,而此處為「頂頭店仔」。在台灣日治時期,林木資源豐富的奮起湖亦是木屐的製造重鎮,當時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阿里山公路建成後,由於鐵道的重要性下降,奮起湖亦一度沒落蕭條。近年來因週休二日及鐵道文化興起,奮起湖才再度成為旅遊熱點。其中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尤具特色。現時老街總長不到二百公尺,歷史超過一百年。
奮起湖風景區
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因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原產於四川峨嵋山,東傳至日本後,西元1924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兩樹根連結在一起,又稱挨子樹。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岩石形狀不一,有的像哈巴狗、有的像蜂巢,其中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床,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人稱仙足印。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岩壁平直,酷以墓碑。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牠們春夏來、秋冬去,把此當行宮。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此外,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筍、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建議您不妨品嚐。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畚箕湖(白話字:Pùn-ki ô͘),隸屬台灣 嘉義縣 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中台灣九份之稱。 臺灣話稱山坳地為「湖」,奮起湖中的「湖」即為此意,當地實際上沒有此湖。 奮起湖聚落海拔約1405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而舊稱畚箕湖。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公文及地圖裡,該聚落名稱均寫為糞箕湖。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完成的《臺灣堡圖》裡,糞箕湖聚落被畫入嘉義廳 嘉義東堡 大湖庄(街庄社鄉制)的管轄範圍內。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1月24日,嘉義廳嘉義東堡的大湖庄、公田庄各拆出一部分轄區,成立新的街庄「糞箕湖庄」,其範圍包括糞箕湖聚落及臨近的石槕、頂笨仔、柑仔宅、茄苳仔等聚落。 同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道設於本聚落的車站完成通車時,改用發音相近的奮起湖作為站名,其後逐漸變成聚落名稱;但行政區劃名稱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始終未曾改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廳制改設五州二廳,糞箕湖庄改制為糞箕湖大字,隸屬於臺南州 嘉義郡 竹崎庄(新制街庄)。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8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調查各縣市地名沿革時,原糞箕湖大字轄區已拆成中和村、光華村兩村,奮起湖聚落隸屬於中和村。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未開闢前,當地商家已於今中和派出所南側下方的原始老街(今名「下腳店仔」、「老老街」)聚集,略具街道雛形。依據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的調查報告,當時聚落規模已有10戶、63人。 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 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同時行車已近中午用餐,車員及乘客在此休息,造就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 位於火車站下方的現代「老街」,因為地勢比原始老街高,當地人便稱原始老街為「下腳店仔」,而此處為「頂頭店仔」。在台灣日治時期,林木資源豐富的奮起湖亦是木屐的製造重鎮,當時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阿里山公路建成後,由於鐵道的重要性下降,奮起湖亦一度沒落蕭條。近年來因週休二日及鐵道文化興起,奮起湖才再度成為旅遊熱點。其中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尤具特色。現時老街總長不到二百公尺,歷史超過一百年。
奮起湖風景區
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因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原產於四川峨嵋山,東傳至日本後,西元1924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兩樹根連結在一起,又稱挨子樹。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岩石形狀不一,有的像哈巴狗、有的像蜂巢,其中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床,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人稱仙足印。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岩壁平直,酷以墓碑。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牠們春夏來、秋冬去,把此當行宮。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此外,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筍、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建議您不妨品嚐。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畚箕湖(白話字:Pùn-ki ô͘),隸屬台灣 嘉義縣 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中台灣九份之稱。 臺灣話稱山坳地為「湖」,奮起湖中的「湖」即為此意,當地實際上沒有此湖。 奮起湖聚落海拔約1405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而舊稱畚箕湖。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公文及地圖裡,該聚落名稱均寫為糞箕湖。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完成的《臺灣堡圖》裡,糞箕湖聚落被畫入嘉義廳 嘉義東堡 大湖庄(街庄社鄉制)的管轄範圍內。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1月24日,嘉義廳嘉義東堡的大湖庄、公田庄各拆出一部分轄區,成立新的街庄「糞箕湖庄」,其範圍包括糞箕湖聚落及臨近的石槕、頂笨仔、柑仔宅、茄苳仔等聚落。 同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道設於本聚落的車站完成通車時,改用發音相近的奮起湖作為站名,其後逐漸變成聚落名稱;但行政區劃名稱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始終未曾改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廳制改設五州二廳,糞箕湖庄改制為糞箕湖大字,隸屬於臺南州 嘉義郡 竹崎庄(新制街庄)。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8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調查各縣市地名沿革時,原糞箕湖大字轄區已拆成中和村、光華村兩村,奮起湖聚落隸屬於中和村。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未開闢前,當地商家已於今中和派出所南側下方的原始老街(今名「下腳店仔」、「老老街」)聚集,略具街道雛形。依據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的調查報告,當時聚落規模已有10戶、63人。 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 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同時行車已近中午用餐,車員及乘客在此休息,造就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 位於火車站下方的現代「老街」,因為地勢比原始老街高,當地人便稱原始老街為「下腳店仔」,而此處為「頂頭店仔」。在台灣日治時期,林木資源豐富的奮起湖亦是木屐的製造重鎮,當時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阿里山公路建成後,由於鐵道的重要性下降,奮起湖亦一度沒落蕭條。近年來因週休二日及鐵道文化興起,奮起湖才再度成為旅遊熱點。其中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尤具特色。現時老街總長不到二百公尺,歷史超過一百年。
瑞里風景區
瑞里風景區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海拔1,200公尺左右,除了雲海、日出、梯田與竹林等美景,每年寒冬至四月,滿山遍野的梅、李、桃、梨、山櫻,形成世外桃源,瑞里八景為此區聞名景點,主要分在兩條健行路上,一為瑞里到交力坪之間,一為瑞里到奮起湖線上。有瑞里第一景之稱的雲潭瀑布高約200公尺,潭水自石縫飛瀉而下,有如白絲帶懸空而下,瀑布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潭面,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燕子崖係一如屋簷般伸出的峭壁,上面佈滿許多細孔且成條狀分佈,曾是燕子築巢的地方,而步道小徑恰從崖下通過,下雨時山泉串流而下,宛如走在水濂洞中。千年蝙蝠洞之岩壁與燕子崖相連,長約兩百多公尺,高約一百多公尺,上面有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石洞,昔日曾為蝙蝠棲息地,如今已無蝙蝠蹤影。青年嶺為一段穿行於桂竹林中的之字形上坡路,全長一公里,平均坡度約60度,最陡處達70度,行來十分吃力,約需一小時,為考驗腿力的好地方。長山觀日峰位於稜線上,為眺望阿里山燈火、玉山白雪或吳鳳鄉山谷雲海的好地點。迴音谷為一個原始森林山谷,大喊數聲、迴音久久不去。迷魂宮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石洞連成,全長約三、四十公尺,孔道彼此相通,錯綜複雜如迷宮。夫妻抱子樹乃指兩棵根部相連、枝椏纏繞的大樹,由於中間有一棵較小的樹,好像父母將小孩抱在懷中。此外,長約70公尺的懸崖鐵線吊橋,懸於400公尺高的懸崖上,頗有居高臨淵之感。近年,人們注重生態保育的觀念日強,此區初夏螢火蟲甚多,與滿天星斗輝映,頗具野趣。為此,吸引不少家長專程攜子同遊。 瑞里風景區位於臺灣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西距阿里山森林鐵路交力坪車站約3公里,北臨瑞峰風景區,東北越過分水嶺後隔濁水溪支流清水溪與雲林縣草嶺風景區遙遙相望,東邊為太和風景區,以「瑞里八景」而聞名。2001年,與瑞峰風景區、太和風景區一併劃入新成立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瑞里海拔約1000公尺,清水溪支流粗紙坑溪切割其間,形成三個縱切河谷的高地,為聚落分佈地點,分別稱為幼葉林、九芎林及柯子林,當地人稱為「三粒山」,盛產茶、竹筍、檳榔、愛玉、梅子、金針及板栗等農特產品。其中又以幼葉林人口最多,為瑞里村最大的聚落,國小、派出所、社區活動中心、農會分部等皆位於此處,有多家旅館及民宿。 瑞里的景點主要分佈在三條路線上:第一條是從瑞里到交力坪之間,包括雲潭瀑布、燕子崖、千年蝙蝠洞、青年嶺等景點;第二條在瑞里到奮起湖線上,包括回音谷、迷魂谷和回頭嶺等瑞太古道上的景點;第三條路線包括了石厝、猴群瀑布和綠色隧道等二處步道的景點。 瑞里風景區位居阿里山森林鐵路與草嶺風景區的要衝,曾於1970年代興起「交力坪-瑞里-草嶺健行活動」,逐漸成為溪阿縱走之外的另一中部熱門健行路線。自1982年起,更被列入救國團的青年活動項目。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因路況受創嚴重而停辦至今。
瑞里風景區
瑞里風景區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海拔1,200公尺左右,除了雲海、日出、梯田與竹林等美景,每年寒冬至四月,滿山遍野的梅、李、桃、梨、山櫻,形成世外桃源,瑞里八景為此區聞名景點,主要分在兩條健行路上,一為瑞里到交力坪之間,一為瑞里到奮起湖線上。有瑞里第一景之稱的雲潭瀑布高約200公尺,潭水自石縫飛瀉而下,有如白絲帶懸空而下,瀑布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潭面,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燕子崖係一如屋簷般伸出的峭壁,上面佈滿許多細孔且成條狀分佈,曾是燕子築巢的地方,而步道小徑恰從崖下通過,下雨時山泉串流而下,宛如走在水濂洞中。千年蝙蝠洞之岩壁與燕子崖相連,長約兩百多公尺,高約一百多公尺,上面有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石洞,昔日曾為蝙蝠棲息地,如今已無蝙蝠蹤影。青年嶺為一段穿行於桂竹林中的之字形上坡路,全長一公里,平均坡度約60度,最陡處達70度,行來十分吃力,約需一小時,為考驗腿力的好地方。長山觀日峰位於稜線上,為眺望阿里山燈火、玉山白雪或吳鳳鄉山谷雲海的好地點。迴音谷為一個原始森林山谷,大喊數聲、迴音久久不去。迷魂宮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石洞連成,全長約三、四十公尺,孔道彼此相通,錯綜複雜如迷宮。夫妻抱子樹乃指兩棵根部相連、枝椏纏繞的大樹,由於中間有一棵較小的樹,好像父母將小孩抱在懷中。此外,長約70公尺的懸崖鐵線吊橋,懸於400公尺高的懸崖上,頗有居高臨淵之感。近年,人們注重生態保育的觀念日強,此區初夏螢火蟲甚多,與滿天星斗輝映,頗具野趣。為此,吸引不少家長專程攜子同遊。 瑞里風景區位於臺灣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西距阿里山森林鐵路交力坪車站約3公里,北臨瑞峰風景區,東北越過分水嶺後隔濁水溪支流清水溪與雲林縣草嶺風景區遙遙相望,東邊為太和風景區,以「瑞里八景」而聞名。2001年,與瑞峰風景區、太和風景區一併劃入新成立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瑞里海拔約1000公尺,清水溪支流粗紙坑溪切割其間,形成三個縱切河谷的高地,為聚落分佈地點,分別稱為幼葉林、九芎林及柯子林,當地人稱為「三粒山」,盛產茶、竹筍、檳榔、愛玉、梅子、金針及板栗等農特產品。其中又以幼葉林人口最多,為瑞里村最大的聚落,國小、派出所、社區活動中心、農會分部等皆位於此處,有多家旅館及民宿。 瑞里的景點主要分佈在三條路線上:第一條是從瑞里到交力坪之間,包括雲潭瀑布、燕子崖、千年蝙蝠洞、青年嶺等景點;第二條在瑞里到奮起湖線上,包括回音谷、迷魂谷和回頭嶺等瑞太古道上的景點;第三條路線包括了石厝、猴群瀑布和綠色隧道等二處步道的景點。 瑞里風景區位居阿里山森林鐵路與草嶺風景區的要衝,曾於1970年代興起「交力坪-瑞里-草嶺健行活動」,逐漸成為溪阿縱走之外的另一中部熱門健行路線。自1982年起,更被列入救國團的青年活動項目。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因路況受創嚴重而停辦至今。
瑞里風景區
瑞里風景區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海拔1,200公尺左右,除了雲海、日出、梯田與竹林等美景,每年寒冬至四月,滿山遍野的梅、李、桃、梨、山櫻,形成世外桃源,瑞里八景為此區聞名景點,主要分在兩條健行路上,一為瑞里到交力坪之間,一為瑞里到奮起湖線上。有瑞里第一景之稱的雲潭瀑布高約200公尺,潭水自石縫飛瀉而下,有如白絲帶懸空而下,瀑布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潭面,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燕子崖係一如屋簷般伸出的峭壁,上面佈滿許多細孔且成條狀分佈,曾是燕子築巢的地方,而步道小徑恰從崖下通過,下雨時山泉串流而下,宛如走在水濂洞中。千年蝙蝠洞之岩壁與燕子崖相連,長約兩百多公尺,高約一百多公尺,上面有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石洞,昔日曾為蝙蝠棲息地,如今已無蝙蝠蹤影。青年嶺為一段穿行於桂竹林中的之字形上坡路,全長一公里,平均坡度約60度,最陡處達70度,行來十分吃力,約需一小時,為考驗腿力的好地方。長山觀日峰位於稜線上,為眺望阿里山燈火、玉山白雪或吳鳳鄉山谷雲海的好地點。迴音谷為一個原始森林山谷,大喊數聲、迴音久久不去。迷魂宮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石洞連成,全長約三、四十公尺,孔道彼此相通,錯綜複雜如迷宮。夫妻抱子樹乃指兩棵根部相連、枝椏纏繞的大樹,由於中間有一棵較小的樹,好像父母將小孩抱在懷中。此外,長約70公尺的懸崖鐵線吊橋,懸於400公尺高的懸崖上,頗有居高臨淵之感。近年,人們注重生態保育的觀念日強,此區初夏螢火蟲甚多,與滿天星斗輝映,頗具野趣。為此,吸引不少家長專程攜子同遊。 瑞里風景區位於臺灣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西距阿里山森林鐵路交力坪車站約3公里,北臨瑞峰風景區,東北越過分水嶺後隔濁水溪支流清水溪與雲林縣草嶺風景區遙遙相望,東邊為太和風景區,以「瑞里八景」而聞名。2001年,與瑞峰風景區、太和風景區一併劃入新成立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瑞里海拔約1000公尺,清水溪支流粗紙坑溪切割其間,形成三個縱切河谷的高地,為聚落分佈地點,分別稱為幼葉林、九芎林及柯子林,當地人稱為「三粒山」,盛產茶、竹筍、檳榔、愛玉、梅子、金針及板栗等農特產品。其中又以幼葉林人口最多,為瑞里村最大的聚落,國小、派出所、社區活動中心、農會分部等皆位於此處,有多家旅館及民宿。 瑞里的景點主要分佈在三條路線上:第一條是從瑞里到交力坪之間,包括雲潭瀑布、燕子崖、千年蝙蝠洞、青年嶺等景點;第二條在瑞里到奮起湖線上,包括回音谷、迷魂谷和回頭嶺等瑞太古道上的景點;第三條路線包括了石厝、猴群瀑布和綠色隧道等二處步道的景點。 瑞里風景區位居阿里山森林鐵路與草嶺風景區的要衝,曾於1970年代興起「交力坪-瑞里-草嶺健行活動」,逐漸成為溪阿縱走之外的另一中部熱門健行路線。自1982年起,更被列入救國團的青年活動項目。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因路況受創嚴重而停辦至今。
瑞里風景區
瑞里風景區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海拔1,200公尺左右,除了雲海、日出、梯田與竹林等美景,每年寒冬至四月,滿山遍野的梅、李、桃、梨、山櫻,形成世外桃源,瑞里八景為此區聞名景點,主要分在兩條健行路上,一為瑞里到交力坪之間,一為瑞里到奮起湖線上。有瑞里第一景之稱的雲潭瀑布高約200公尺,潭水自石縫飛瀉而下,有如白絲帶懸空而下,瀑布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潭面,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燕子崖係一如屋簷般伸出的峭壁,上面佈滿許多細孔且成條狀分佈,曾是燕子築巢的地方,而步道小徑恰從崖下通過,下雨時山泉串流而下,宛如走在水濂洞中。千年蝙蝠洞之岩壁與燕子崖相連,長約兩百多公尺,高約一百多公尺,上面有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石洞,昔日曾為蝙蝠棲息地,如今已無蝙蝠蹤影。青年嶺為一段穿行於桂竹林中的之字形上坡路,全長一公里,平均坡度約60度,最陡處達70度,行來十分吃力,約需一小時,為考驗腿力的好地方。長山觀日峰位於稜線上,為眺望阿里山燈火、玉山白雪或吳鳳鄉山谷雲海的好地點。迴音谷為一個原始森林山谷,大喊數聲、迴音久久不去。迷魂宮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石洞連成,全長約三、四十公尺,孔道彼此相通,錯綜複雜如迷宮。夫妻抱子樹乃指兩棵根部相連、枝椏纏繞的大樹,由於中間有一棵較小的樹,好像父母將小孩抱在懷中。此外,長約70公尺的懸崖鐵線吊橋,懸於400公尺高的懸崖上,頗有居高臨淵之感。近年,人們注重生態保育的觀念日強,此區初夏螢火蟲甚多,與滿天星斗輝映,頗具野趣。為此,吸引不少家長專程攜子同遊。 瑞里風景區位於臺灣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西距阿里山森林鐵路交力坪車站約3公里,北臨瑞峰風景區,東北越過分水嶺後隔濁水溪支流清水溪與雲林縣草嶺風景區遙遙相望,東邊為太和風景區,以「瑞里八景」而聞名。2001年,與瑞峰風景區、太和風景區一併劃入新成立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瑞里海拔約1000公尺,清水溪支流粗紙坑溪切割其間,形成三個縱切河谷的高地,為聚落分佈地點,分別稱為幼葉林、九芎林及柯子林,當地人稱為「三粒山」,盛產茶、竹筍、檳榔、愛玉、梅子、金針及板栗等農特產品。其中又以幼葉林人口最多,為瑞里村最大的聚落,國小、派出所、社區活動中心、農會分部等皆位於此處,有多家旅館及民宿。 瑞里的景點主要分佈在三條路線上:第一條是從瑞里到交力坪之間,包括雲潭瀑布、燕子崖、千年蝙蝠洞、青年嶺等景點;第二條在瑞里到奮起湖線上,包括回音谷、迷魂谷和回頭嶺等瑞太古道上的景點;第三條路線包括了石厝、猴群瀑布和綠色隧道等二處步道的景點。 瑞里風景區位居阿里山森林鐵路與草嶺風景區的要衝,曾於1970年代興起「交力坪-瑞里-草嶺健行活動」,逐漸成為溪阿縱走之外的另一中部熱門健行路線。自1982年起,更被列入救國團的青年活動項目。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因路況受創嚴重而停辦至今。
瑞里風景區
瑞里風景區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海拔1,200公尺左右,除了雲海、日出、梯田與竹林等美景,每年寒冬至四月,滿山遍野的梅、李、桃、梨、山櫻,形成世外桃源,瑞里八景為此區聞名景點,主要分在兩條健行路上,一為瑞里到交力坪之間,一為瑞里到奮起湖線上。有瑞里第一景之稱的雲潭瀑布高約200公尺,潭水自石縫飛瀉而下,有如白絲帶懸空而下,瀑布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潭面,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燕子崖係一如屋簷般伸出的峭壁,上面佈滿許多細孔且成條狀分佈,曾是燕子築巢的地方,而步道小徑恰從崖下通過,下雨時山泉串流而下,宛如走在水濂洞中。千年蝙蝠洞之岩壁與燕子崖相連,長約兩百多公尺,高約一百多公尺,上面有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石洞,昔日曾為蝙蝠棲息地,如今已無蝙蝠蹤影。青年嶺為一段穿行於桂竹林中的之字形上坡路,全長一公里,平均坡度約60度,最陡處達70度,行來十分吃力,約需一小時,為考驗腿力的好地方。長山觀日峰位於稜線上,為眺望阿里山燈火、玉山白雪或吳鳳鄉山谷雲海的好地點。迴音谷為一個原始森林山谷,大喊數聲、迴音久久不去。迷魂宮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石洞連成,全長約三、四十公尺,孔道彼此相通,錯綜複雜如迷宮。夫妻抱子樹乃指兩棵根部相連、枝椏纏繞的大樹,由於中間有一棵較小的樹,好像父母將小孩抱在懷中。此外,長約70公尺的懸崖鐵線吊橋,懸於400公尺高的懸崖上,頗有居高臨淵之感。近年,人們注重生態保育的觀念日強,此區初夏螢火蟲甚多,與滿天星斗輝映,頗具野趣。為此,吸引不少家長專程攜子同遊。 瑞里風景區位於臺灣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西距阿里山森林鐵路交力坪車站約3公里,北臨瑞峰風景區,東北越過分水嶺後隔濁水溪支流清水溪與雲林縣草嶺風景區遙遙相望,東邊為太和風景區,以「瑞里八景」而聞名。2001年,與瑞峰風景區、太和風景區一併劃入新成立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瑞里海拔約1000公尺,清水溪支流粗紙坑溪切割其間,形成三個縱切河谷的高地,為聚落分佈地點,分別稱為幼葉林、九芎林及柯子林,當地人稱為「三粒山」,盛產茶、竹筍、檳榔、愛玉、梅子、金針及板栗等農特產品。其中又以幼葉林人口最多,為瑞里村最大的聚落,國小、派出所、社區活動中心、農會分部等皆位於此處,有多家旅館及民宿。 瑞里的景點主要分佈在三條路線上:第一條是從瑞里到交力坪之間,包括雲潭瀑布、燕子崖、千年蝙蝠洞、青年嶺等景點;第二條在瑞里到奮起湖線上,包括回音谷、迷魂谷和回頭嶺等瑞太古道上的景點;第三條路線包括了石厝、猴群瀑布和綠色隧道等二處步道的景點。 瑞里風景區位居阿里山森林鐵路與草嶺風景區的要衝,曾於1970年代興起「交力坪-瑞里-草嶺健行活動」,逐漸成為溪阿縱走之外的另一中部熱門健行路線。自1982年起,更被列入救國團的青年活動項目。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因路況受創嚴重而停辦至今。
東石漁人碼頭(東石漁港)
從明清時期開始,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早期漁獲甚豐,供應全臺各式海產,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舊港距離新港約1.5公里,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到產銷中心,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偶有觀光漁筏經過,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常見一對對情侶,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最受小朋友喜愛,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收網拉繩,動感十足,也是很精采的角落。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風」、「陽光」、「魚」、「船」、「海洋」以及「燈塔」等元素,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以港區景觀、文化特色、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繁榮地方經濟。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特產館、商店街、觀海亭、浮橋市場、海邊漫步平台等,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東石鄉漁人碼頭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的漁港,由於嘉義縣近年來努力推動沿海觀光,以「風」、「陽光」、「魚」、「船」等元素建立起漁港的新風貌。而東石漁人碼頭也規畫了「親子戲水區」、「人工白沙灘」吸引眾多遊客,配合周遭的美食街、海產市場、海洋文化館、觀海亭等硬體建設逐漸形成一處豐富特色的觀光景點,近年來為民眾前往外傘頂洲之主要門戶。 東石鄉漁人碼頭,原本是純樸自然的傳統漁鄉,居民都會出海捕魚,如今由於漁人碼頭等觀光景點的建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踏青遊玩,也逐漸使傳統的漁鄉產生改變,走上轉型的道路。
東石漁人碼頭(東石漁港)
從明清時期開始,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早期漁獲甚豐,供應全臺各式海產,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舊港距離新港約1.5公里,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到產銷中心,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偶有觀光漁筏經過,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常見一對對情侶,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最受小朋友喜愛,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收網拉繩,動感十足,也是很精采的角落。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風」、「陽光」、「魚」、「船」、「海洋」以及「燈塔」等元素,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以港區景觀、文化特色、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繁榮地方經濟。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特產館、商店街、觀海亭、浮橋市場、海邊漫步平台等,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東石鄉漁人碼頭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的漁港,由於嘉義縣近年來努力推動沿海觀光,以「風」、「陽光」、「魚」、「船」等元素建立起漁港的新風貌。而東石漁人碼頭也規畫了「親子戲水區」、「人工白沙灘」吸引眾多遊客,配合周遭的美食街、海產市場、海洋文化館、觀海亭等硬體建設逐漸形成一處豐富特色的觀光景點,近年來為民眾前往外傘頂洲之主要門戶。 東石鄉漁人碼頭,原本是純樸自然的傳統漁鄉,居民都會出海捕魚,如今由於漁人碼頭等觀光景點的建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踏青遊玩,也逐漸使傳統的漁鄉產生改變,走上轉型的道路。
東石漁人碼頭(東石漁港)
從明清時期開始,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早期漁獲甚豐,供應全臺各式海產,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舊港距離新港約1.5公里,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到產銷中心,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偶有觀光漁筏經過,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常見一對對情侶,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最受小朋友喜愛,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收網拉繩,動感十足,也是很精采的角落。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風」、「陽光」、「魚」、「船」、「海洋」以及「燈塔」等元素,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以港區景觀、文化特色、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繁榮地方經濟。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特產館、商店街、觀海亭、浮橋市場、海邊漫步平台等,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東石鄉漁人碼頭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的漁港,由於嘉義縣近年來努力推動沿海觀光,以「風」、「陽光」、「魚」、「船」等元素建立起漁港的新風貌。而東石漁人碼頭也規畫了「親子戲水區」、「人工白沙灘」吸引眾多遊客,配合周遭的美食街、海產市場、海洋文化館、觀海亭等硬體建設逐漸形成一處豐富特色的觀光景點,近年來為民眾前往外傘頂洲之主要門戶。 東石鄉漁人碼頭,原本是純樸自然的傳統漁鄉,居民都會出海捕魚,如今由於漁人碼頭等觀光景點的建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踏青遊玩,也逐漸使傳統的漁鄉產生改變,走上轉型的道路。
東石漁人碼頭(東石漁港)
從明清時期開始,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早期漁獲甚豐,供應全臺各式海產,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舊港距離新港約1.5公里,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到產銷中心,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偶有觀光漁筏經過,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常見一對對情侶,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最受小朋友喜愛,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收網拉繩,動感十足,也是很精采的角落。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風」、「陽光」、「魚」、「船」、「海洋」以及「燈塔」等元素,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以港區景觀、文化特色、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繁榮地方經濟。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特產館、商店街、觀海亭、浮橋市場、海邊漫步平台等,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東石鄉漁人碼頭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的漁港,由於嘉義縣近年來努力推動沿海觀光,以「風」、「陽光」、「魚」、「船」等元素建立起漁港的新風貌。而東石漁人碼頭也規畫了「親子戲水區」、「人工白沙灘」吸引眾多遊客,配合周遭的美食街、海產市場、海洋文化館、觀海亭等硬體建設逐漸形成一處豐富特色的觀光景點,近年來為民眾前往外傘頂洲之主要門戶。 東石鄉漁人碼頭,原本是純樸自然的傳統漁鄉,居民都會出海捕魚,如今由於漁人碼頭等觀光景點的建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踏青遊玩,也逐漸使傳統的漁鄉產生改變,走上轉型的道路。
東石漁人碼頭(東石漁港)
從明清時期開始,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早期漁獲甚豐,供應全臺各式海產,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舊港距離新港約1.5公里,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到產銷中心,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偶有觀光漁筏經過,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常見一對對情侶,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最受小朋友喜愛,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收網拉繩,動感十足,也是很精采的角落。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風」、「陽光」、「魚」、「船」、「海洋」以及「燈塔」等元素,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以港區景觀、文化特色、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繁榮地方經濟。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特產館、商店街、觀海亭、浮橋市場、海邊漫步平台等,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東石鄉漁人碼頭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的漁港,由於嘉義縣近年來努力推動沿海觀光,以「風」、「陽光」、「魚」、「船」等元素建立起漁港的新風貌。而東石漁人碼頭也規畫了「親子戲水區」、「人工白沙灘」吸引眾多遊客,配合周遭的美食街、海產市場、海洋文化館、觀海亭等硬體建設逐漸形成一處豐富特色的觀光景點,近年來為民眾前往外傘頂洲之主要門戶。 東石鄉漁人碼頭,原本是純樸自然的傳統漁鄉,居民都會出海捕魚,如今由於漁人碼頭等觀光景點的建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踏青遊玩,也逐漸使傳統的漁鄉產生改變,走上轉型的道路。